用青春书写“奇迹”
——记市农机推广站站长乔风生
《荆门日报》记者彭文洁
与印象中从事农业工作的人不同,乔风生很白,一双大眼睛增加了他的亲和度,脸上的笑容常让农机手们感到温暖。
1996年,乔风生大学毕业分配到荆门市农机推广站工作已经20个年头。20年来,他一直活跃在农机推广的一线。荆门范围内的农机手几乎人人都有他的电话,有困难找乔站长,已经成了农机手们的共识。而他正是凭着对农机的热爱,才在荆门农机发展史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农机技术执着的推广者
1996年,乔风生刚分到推广站,就被安排下乡跑销售。一个学畜禽产品加工的科班生,硬是利用4年的时间,跑遍了荆门辖区内每个乡镇,把当时适用的农业机械摸的滚瓜乱熟,并把总结的农用机械常见故障及维修知识编印了一本培训教材——《农机驾驶与维修使用技术手册》,深受广大农机手喜爱。
2000年,按照市农机局安排,乔风生开始负责履带式收割机的推广工作。
“当时农民基本上还是人工收割,省里把荆门定为试验示范点,我们就要想方设法让农民接受收割机。”乔风生说。
办现场会、培训农业科技示范户。乔风生几乎住在农民家,手把手教农民使用收割机。就在收割机推广初见成效的时候,新的任务又来了:省里希望荆门能率先推广插秧机。
又一次的,乔风生成了抗旗子的人。
“我们在掇刀区团林铺镇搞了集中育秧棚,先自己实验。”乔风生说,2003年至2005年,每年3至6月,他就住在基地上,请农业专家教他育秧,与生产企业研究机械需要改进的地方。
2006年,当东宝区牌楼镇花竹村村民吴太龙的田里试验示范成功时,乔风生才松了口气。
2010年,停不下来的乔风生又与浙江柳林、福田雷沃的工程师沟通,希望在稻麦收割机上加装油菜收割装置,荆门成为全省首个推广稻麦油一机三用的地区。
机械发展较快,就逼着乔风生不断地充实自己。多年来,他养成了随时读书的好习惯。正是这个习惯,不时激发他的灵感。2010年,他与农机企业沟通给收割机加装粉碎装置,试用效果非常好;2013年,他在东宝区试验示范“精量直播”获得成功……
一次次创新不仅收获农民的笑容,也获得市里的认可,2012年,他获得了荆门市2011-2012年度科技成果一等奖。
跨区作业的“领航员”
乔风生的头衔不少,除了是市农机推广站站长,他还是中国农谷荆门跨区作业服务队的队长。
2014年9月,湖北炎热依旧,马路上少女们穿着短裙,释放着自己的青春。乔风生却提着一箱棉衣开着他的“驹”,领着数百台收割机奔赴黑龙江开始为期1个月的跨区作业。
我市从2000年开始推广收割机,到2007年,全市收割机数量就发展到6000多台。“一台收割机十几万,如果只能作业一季,那收割机就会成为农民的负担。”乔风生说。
为了帮农机手增收,2007年10月,乔风生组织了50台收割机一路向北寻找可作业的地区。他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前往东北跨区收割时的情景,由于准备不充分,农机手带去的衣服都不能御寒,他开着车到集镇上,把一条街的棉衣都买了下来,200多件衣服,他送了6趟,结果最后他病倒了。
“当时,什么都不懂,从湖北到东北,怎么说也有3000多公里,有没有作业田块?作业条件、价格,一路上的安全都是需要考虑的事情,还真是走了不少弯路。”乔风生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
有了第一次,后面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从吉林到黑龙江农垦管理局,最后固定在青龙山、勤得利、七星三个农场作业。牌子打出去了,服务更要好。为了让农机手们能安心收割,多年来,作业期间的一切琐事都有乔风生一人负责。
“刚开始没有通讯设备,只能按里程约好每天集合的服务区。”乔风生说,每天他第一个出发,在前面探路,如果遇到绕城之类的事情,就在路口一辆一辆的接车,直到最后一辆车安全通过,他才能休息。
到了作业地,缺零配件找乔队长,价钱不合适找乔队长,找不到银行汇钱找乔队长,生病、钱不够用……不管任何事,农机手们都会说找乔队长。
“一路都靠他,没有他,我们寸步难行啊!”农机手冯小飞说。
2012年,黑龙江省绝大部分地区出现连续降雨,截止10月中旬仍有近1500万亩水稻未收割,乔风生得知情况后,连夜带领20台履带式收割机赶赴虎林市支援该地水稻抢收。事后农业部对荆门农机局进行了表扬和嘉奖,黑龙江农垦局还不远万里来我市送锦旗表示感谢。
在乔风生的努力下,2013年4月26日,由我市农机局倡议,17个市县农机局和企业共同组成的中国农谷农机跨区协作联席会议正式成立。为各地跨区作业提供了交流互助的平台。每年6月东北三省农机局、农垦局就会提前到荆门签订跨区作业协议。
8年里,我市每年组织跨区作业服务队东抵江苏、江西,西达四川、重庆,南下广东、云南,北上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市进行跨区作业。年平组织1500余台次收割机、1000多名队员进行跨区作业,作业队车平收割1500亩,车平毛收入8万元,共实现总收入近一亿元,为我市农民人平均增加收入40余元。
中国农谷荆门跨区作业服务队的名字更是响彻全国。
为了农机事业无怨无悔
2007年,乔风生带领农机手从事跨区作业的第一年,正是儿子上小学的第一年。
由于妻子工作忙,接送儿子的责任就落在了乔风生的身上。可是他不是下乡推广新机型新技术、就是带着跨区作业服务队奔赴全国各地。儿子上学前三年,他几乎没有接过,每次都是老师把孩子送到市农机局。
“我儿子是吃农机饭长大的。”乔风生说,常常到了下班时间他还没有回来,同事就会把他儿子带回家,给孩子辅导作业做饭吃,儿子几乎去过市农机局所有工作人员的家。
平时接送不能保证,每年暑期外出旅游就更难实现了。开始乔风生还答应儿子旅游的要求,慢慢的他不敢再承诺。“答应儿子旅游总是不能实现,觉得对不起儿子。”乔风生没时间,只好委托朋友出游时顺带儿子出门看看。
尽管乔风生分给儿子的时间不多,但是在儿子心里,爸爸是最棒的。儿子一直有个心愿就是能给爸爸过个生日。乔风生的生日是10月,正是黑龙江水稻丰收的季节,每年生日,儿子就只能在电话里祝福爸爸,精心准备的礼物堆了一抽屉。
如果说,对儿子是心疼,那么对长辈乔风生心里更多的是愧疚。
2012年10月,乔风生再次带领跨区作业服务队远赴黑龙江,就在他奔走于虎林市和建三江管理局时,家里突然传来噩耗,奶奶因病去世。
他给家里打电话,父亲硬是不接,他知道父亲埋怨自己。出发前,父亲就希望他能留下,但是几百名农机手的信任让他不得不离开奶奶的病榻,踏上出征路。
本以为能赶回去,本以为没有这么快,本以为……
那天这个一路担当的汉子,躲在车里哭了一场,望着车窗外的月亮,他仿佛看见奶奶理解的笑容。
乔风生说,我欠家人的太多太多,但当我看到农机手们的笑容、看到农民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田,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